为何二战打到了后期,苏军的伤亡仍旧大于德军?
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大战,非苏德战场莫属,这是一场史诗级的巅峰对决,是那个时代两大最强超级陆军大国之间的生死决战。这场
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大战,非苏德战场莫属,这是一场史诗级的巅峰对决,是那个时代两大最强超级陆军大国之间的生死决战。这场战争,几乎代表了整个二战陆军的最高水平,也是军事历史上陆军作战的最巅峰。苏德战场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,比如说参战人数,军事人员的阵亡人数,坦克参战数量等等。这场大决战,德军人类历史上最大口径大炮,而苏军则用上了密集火力的王者火箭炮。
二战参战人数相当惊人,德军总共动员了1420万人,军力最多时达到了780万;而苏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,总共动员了3460万人,最多时兵力达到了1280万。苏德双方从北方的芬兰和列宁格勒,战线拉扯到黑海沿岸,数千公里的土地上,遍地都是战火和烽烟。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总共不到四年的时间,双方伤亡达到了四千多万人,这只是军事人员的伤亡,其中苏军伤亡近三千万,德军伤亡也达到了一千二百万人上下。
苏德战场
苏军的伤亡主要来自于苏德战争的前期,苏联最高层没有预料到德军的进攻力度和速度,导致了准备不及时,特别是在通讯等设施上,苏军没有达到战争应该有的水平,部队通讯很落后,各方面军很难沟通,苏联高层也很难及时了解前线战况,导致了军队调配和作战决策都很滞后和混乱。再加上军事理念的落后,战术思维还没有彻底解放出来,军备配置自然也没有针对性的提升。所以,苏军在前期根本没有能力阻挡德军的闪电战和现代化战争,只能依靠战略纵深层层抵抗,将战线不断拉长,然后再利用自己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工业能力后发制人。
正因为如此,战争初期,苏军在北线、中央和南线均崩溃式的惨败。北线,北部集团军一路顺风顺水,直抵列宁格勒;中央集团军强势突进,攻克斯摩棱斯克之后,兵锋直指莫斯科。南部集团军横扫乌克兰,向着罗斯托夫进军高加索。在波罗的海沿岸,在白俄罗斯,在乌克兰,苏军几乎都是成建制被德军围歼。在战争初期,苏军的伤亡远大于德军,几乎没有给德军带来太大的伤亡。
德军的伤亡主要来自于中后期,自莫斯科吃瘪之后,德军和苏联红军正式进入拉锯时期,德军因为残酷的天气和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,再加上自己战线拉长之后,后勤补给困难,德军也陷入了苦战之中,特别是后期苏军大军压上,德军疲于奔命的防守时,损失极为惨重。
哈尔科夫战役
但是,我们纵观整个苏德战争,我们不难发现,无论苏军处于强势还是弱势,无论最终的结果是苏军胜还是负,在大型战役之中,除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德军伤亡略大之外,连最后苏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柏林会战伤亡都差不多,几乎都是苏军伤亡远大于德军。从列宁格勒到克里米亚和莫斯科,再到斯大林格勒、高加索、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,再到库班、第聂伯河,苏军的损失都远大于德军。
那为何,到了后期,苏联红军在军备、人数、支援等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为何伤亡损失还远大于德军呢?
德军高级将领
1、德军统帅质量高于苏军
苏军在经历了内战之后,忙着阶级斗争和实现工业化,其实很多年没有打过现代战争了,再加上斯大林作为一个有手腕的独裁者,在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,也听不得手底下人的意见,而针对那些政见不合且顽固不化还手握大权的军中人士,那自然就是清洗掉。所以,斯大林进行了残酷的肃反运动,清洗掉了军中一大批人才,如图哈切夫斯基、布柳赫尔、亚历山大·伊里奇·叶戈罗夫三大元帅。
更重要的是,苏联的大肃反基本上清理掉了军队中一大半的中阶和基层武将,其中不乏一些有经验且前途无量的指挥员,此举导致了苏联军队战斗力大幅削弱,所以在二战时期,我们经常看见一个朱可夫元帅四处救火。
苏军被清洗的名将
而此消自然就彼长,二战期间,德军拥有着当时全世界最强的高级武将团体,名镇天下的沙漠之狐隆美尔,举世无双的名将曼斯坦因,创立群狼战术的卡尔·邓尼茨,定海神针冯·布劳希奇和古斯塔夫·凯特尔,还有古德里安、威廉·利斯特、冯·克鲁格等名将,以及相对保守稳定的冯·博克。都是那个时代全世界军事人才中的佼佼者。
同时,对于步坦协同作战来说,德军指挥官的研究程度要高于苏联,但是时代的发展,战争取得了巨大的变革,苏军在前期还没有完全转变新的打法,所以在很多时候,苏军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,都有点仓促和草莽,更多是靠着精神属性和德军硬碰硬,这样的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。
2、苏联玩的是战略,德国玩的是战术
苏德战争,无论是准备和布局都要优于苏军,特别是在单兵训练上,德军是略强于苏军的。德军作战向来严谨,基本上都是全攻全守,不太容易孤军深入和冒险行动。所以德军在局部作战上,德军胜率相当高。但是有时候,战争的结果并不是一场局部战斗所能决定的。
苏联的严寒战略
整个苏德战争期间,因为德军前期进攻过于勇猛,苏联在战斗中完全无法和德军相抗衡,所以只能转变思路,改用战略纵深和德军相争,一步步将德军拖入西伯利亚冬季的严寒。然后利用天气来迟滞了德军进攻的步伐,同时苏军也合理利用了冬季,重新进行了军事资源配置,从而回血。这一招屡试不爽,从1941年用到了1942年,成功将德军拖死。
我们细细研究苏德战场,不难发现,德军的军事行动目的性太明显,很多时候是为了战斗而战斗,眼光比较浅,所以很多时候,德军很多时候是被自己困在了战术层面里,而战争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有时候德军的选择有些丢了西瓜捡芝麻。比如战争初期德军中央集团军进军迅速,大军拿下斯摩棱斯克后,莫斯科近在咫尺,而德军却担心孤军深入,转而抽调中央集团军的机械化部队去帮助进攻南线的乌克兰。直接导致了进攻莫斯科的攻势拖到了苏联的冬季,而且是苏联调配了大量军事资源的冬季,那德军哪有胜利的道理。
德军围困塞瓦斯托波尔
还有,德军在南线取得优势之后,没有集结重兵攻击罗斯托夫,而是抽调大量兵力和军事资源,去克里木半岛啃永久性军事设施构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,这波操作简直看不明白,先由曼斯坦因在克里木牵制住苏军,然后集结南线军团攻打罗斯托夫,然后夺取高加索油田,回过头来再收拾孤立无援的克里木守军,岂不是事半功倍。
所以,整个苏德战场上,德军是战术的高阶玩家,基本上在每场战役都能取得很不错的伤亡比,可是放在整个大战略上,德军就输得没有脾气了。苏联先是利用战略纵深与强势的德军抗衡,利用拖住了德军的进攻步伐,然后再利用自己工业和资源大国的绝对优势,以及人口红利,成功逆转了战场的局势。
总体而言就是,德军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,而苏军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了。战略不是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,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,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。苏军可以承受在每一次战役的大损失,因为损失可以通过新兵源补上,战损的设备可以通过后方的工厂源源不断的补充。德军就被苏军这种战略逐步消耗,最终失去了一切。
斯大林和希特勒
3、领袖差距
斯大林和希特勒两人都是政治上的高手,斯大林在政治处理上相对要成熟些,而希特勒不成熟的方面就是容易上头,在决断力和判断力上确实很差。其实,斯大林和希特勒在军事能力上确实很一般,而且都比较喜欢直接干预前线指挥,但是战略眼光确实有限,导致了前线混乱不堪。
但是斯大林好在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,到了后期,很少直接干预前线指挥,只在身后进行大战略布置,不参与直接的军事行动。而希特勒则相反,针对德军一系列瞎干预,导致前线的名将们十分被动,甚至无法实施既定的战略。
整体而言,希特勒追求的是一种短期效益,而斯大林则追求的是最后的结果,所以希特勒能赢很多场战役,取得更多的杀伤,但是却最终在苏德战场上输掉了所有。
残暴的苏德战场
4、苏德战场的残酷
苏德战争前期,德军在进攻苏联时,一路顺风顺水,在取得军事成功的同时,对占领区域也进行了残酷的清洗,导致了苏联人民对德军恨之入骨。当苏军取得了优势之后,必然会对德军重拳出击,这也就导致了苏德战场异常残酷,每一场战役都决战到最后,双方带着仇恨进行血战,不死不休。
一方面因为苏军确实历来名声就不太好,然后,德军战斗意识很顽强,普遍受的军事训练更充分,一般情况下,都会顽抗到底,特别是在最后的防守阶段,在被苏军优势兵力的围困下,仍然顽抗到底,给苏军造成了大面积的伤亡。
TAG:苏联,卡尔,亚历山大,威廉